东华大学论坛|在水一方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48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分享] 12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第二章(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1 12:5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第二章(3

()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观

维果茨基(18961934)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形成了社会文化一历史学派。他和鲁利亚,  列昂节夫一起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因此,这个学派也被称为“维列鲁”学派。

1.维果茨基用“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他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人类便区别于动物,以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适应自然,导致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不同之处在于,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

2.维果茨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转化,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儿童掌握的高级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指出心理机能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一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织,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可见,维果茨基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文化一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3.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

(1) “最近发展区维呆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一个人已有的心理行为发展水平,已经具有的能力与机能;另一个是可能达到的水平,即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儿童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展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必须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4.他分析了智力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维果茨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儿童早期还不能使用语言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维果茨基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理论与其长期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他的理论深深打上了教育对人类发展影响的烙印。维果茨基的理论同行为主义理论相比,高级心理机能(内部心理过程)被凸显,这恰恰反映了研究者对人类发展本质的认识开始发生“回归”。

源自博仁教育:borened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华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4-27 21:36 , Processed in 0.08498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